持我切梦刀,杀尽无眠夜。

薛雪与叶桂

 整理分享一对儿好玩的朋友。

忽然想起一位古代名医,和朋友聊起来了,就给她发了百度百科,她一看,哎呀!我也了解过这个故事!不过我查的是他基友!

愉快的交流了一下,越讨论越萌。

以下内容带划线的部分均出自网络(比如百度百科)。


薛雪,字生白,自号一瓢,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,生于康熙二十年(一六八一年),卒于乾隆三十五年(一七七○)薛雪自幼好学,颇具才气,所著诗文甚富;工画兰,善拳勇,博学多通。乾隆初年,两征博字鸿词科,均不就。因母多病而悉心研医,博览群书,精于医术,尤长于温热病。著《湿热条辨》,该书对湿热之辨证论治有进一步发挥,丰富并充实了温热病学的内容,对温热病的发展有相当贡献。

一开始关注到这位先生是翻清朝大才子(风流才子……)袁枚的作品《随园诗话》中有一段提起薛雪。说他性格古怪。

吴门名医薛雪,自号一瓢,性孤傲。公卿延之不肯往;而予有疾,则不招自至。

薛雪有医学著作名《一瓢医案》,名字非常好玩儿。

说这人性格不一般从名字大约也能看出来,号一瓢,有趣极了,又号槐云道人、磨剑道人、牧牛老朽。都是不太走寻常路的称号。(古代医道不怎么分家,医术高明的大夫大多也都是道士,比如著名的孙思邈啊张仲景啊……)又说他“公卿延之不肯往”,大有真隐士从来敢于不甩权贵脸面的倔脾气,而“予(袁枚)有疾则不招自至”则充满了一股迷之倒贴气息。

相当有个性又好玩儿的一个人。并且他工诗词,袁枚在书里也另外收录了他写的几首诗。

然先生诗亦正不凡,如《夜别汪山樵》云:‘客中怜客去,烧烛送归桡。把手各无语,寒江正落潮。异乡难跋涉,旧业有渔憔。切莫依人惯,家贫子尚娇。’《嘲陶令》云:‘又向门前栽五柳,风来依旧折腰枝。’咏《汉高》云:‘恰笑手提三尺剑,斩蛇容易割鸡难。’《偶成》云:‘窗添墨谱摇新竹,几印连环按覆盂’。

袁才子审美品格还是很高的,(然而这人是个外貌协会,如果对方长得好看的话,可能会无条件给他加分……)说薛雪诗“正”、“不凡”,还是不过分的,而且能看出来很有趣。

有才气,技术过硬,有脾气,还会武功(。),人设已经相当有趣。而我要说的薛雪的基友,并不是袁才子。

薛雪这个名字看起来相当的漂亮,笔画和字形都是很工整的,但念出来就成了“靴靴”……个人觉得也是个非常有趣的点。

他在历史上的成就是“善治温病”,主要成就是与叶天士开创瘟病学研究之先河,而这位叶天士,才是这回的主角。

叶桂(公元1666年~公元1745年),字天士,号香岩,别号南阳先生。江苏吴县(今苏州)人。祖籍安徽歙县,其高祖叶封山从安徽歙县蓝田村迁居苏州,居上津桥畔,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。

算起来叶天士大薛雪二十来岁(并不算是一对儿年龄差很大的朋友。)而叶先生的性格和薛雪完全不一样。

叶桂少承家学。祖父叶紫帆(一作子蕃),名时,医德高尚,又是有名的孝子。父亲叶阳生,名朝采,医术更精,读书也多,且喜欢饮酒赋诗和收藏古文物,但不到五十岁就去世了,当时叶桂才十四岁。叶桂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,父亲去世后,就走江湖,家贫难为生计,便开始行医应诊,同时拜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,继续学习。他聪颖过人,“闻言即解”、一点就通,加上勤奋好学、虚心求教,见解往往超过教他的朱先生。

叶桂从小熟读《内经》、《难经》等古籍,对历代名家之书也旁搜博采。不仅孜孜不倦,而且谦逊向贤;不仅博览群书,而且虚怀若谷、善学他人长处。叶桂信守”三人行必有我师”的古训,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,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;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,就欣然而往,必待学成后始归。从十二岁到十八岁,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,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,无怪后人称其“师门深广”。

从这里来看,叶天士先生小时候生活条件也是不错的,毕竟爸爸有钱搞古董收藏,文化水平想来也是不差。而家道中落之后,即开始行医谋生,而他又虚心好学儒雅温文,竟难得保存住了善良和蔼的赤子之心,(走江湖行医的在古代算是江湖行当之一,需要懂点儿规矩才能生存下来。关于游医的生存情况,参看连阔如先生的著作《江湖丛谈》系列。)

而他的字号也非常的平直儒雅,一点儿没有薛雪那种看起来就很难搞的调皮气息。(历史上称号很难搞性格也很难搞的奇人之最应当是八大山人吧。)“香岩”这个号如果是取佛家意境,是净土的意思。

资料上来看,后世对叶先生评价非常高。

史称“大江南北,言医者辙以桂为宗,百余年来,私淑者众”。

而他自己的轶事也是有的,带点儿玄幻色彩,很有意思。

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,连神仙都慕名而来,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。叶桂号罢脉后,说了八个字:“六脉调和,非仙即怪。”羞得那神仙看过仓徨逃遁。

而叶先生和薛雪的故事——相当有趣。

据传,历史上曾有“扫叶庄”与“踏雪斋”这一杏林传闻。事情是这样的:有个更夫患水肿病,求薛氏诊治,薛氏认为该患已选入膏肓,便推辞未治。更夫回家时,晕倒在路旁。正巧被叶天士发现,经过诊查,认为该病是因为更夫常年受有毒的蚊香熏染而成,经精心调治后病愈。更夫将此事告之众人,一时间州城里人人皆晓。薛氏得知后,对叶天士又嫉妒又恼火,深感体面有失,声誉受毁,遂决计与叶氏比个雌雄,以挽回面子。为此,自名所居为“扫叶庄”,并手书匾额悬挂门首。此事被叶氏得知,极为愤憋,本来二人就互不相让,此时更是怒火上冲,立即应战,草书横匾“踏雪斋”于书斋门首,以表对薛雪绝不示弱。正在两者跃跃欲试,准备争个高低上的时候,叶氏的老母忽然病倒,虽经叶氏精心医治,仍不见好转,叶氏深为焦虑。薛氏的家弟与叶氏平日要好,便将叶母的病情告诉了薛雪,薛氏详知病情后,认为其病毒阳明经证,非重用白虎汤不能扑灭其熊熊之火,生石膏须用至二斤方能奏效。薛弟将哥哥的意见告与叶天士,叶氏方恍然大悟,急煎重剂白虎汤,服后果然病痊。事后,叶氏非常佩服薛氏的医术,便将往日的积怨一抛,主动登门拜访薛雪,薛氏倍受感动,深感内疚,当即摘下“扫叶庄”那块横匾,表示了歉意。从此,两位名家互相学习,共同研究,同为祖国医学的温病学说做出了重大贡献。

单看这段故事,就是非常经典的一篇小小说,融合了传统中式奇谈的经典元素,简直又好玩又感动。当然……这些东西可能都不是真的。

据他们共同的朋友沈德潜解释,薛生白确有“扫叶庄”,但其名另有其意,不是为了侮辱叶桂才那样改的。而叶桂至今也没有人发现他有“踏雪斋”。

总而言之,这两位做了朋友这可太好玩儿了。

应该是那种闲着没事就会互相拌嘴,然后各自对病症发表不同意见并且互怼不休,各自回家之后又不约而同的根据对方的理论填补自身不足的那一种。而叶天士性格温和谦虚,虽然年纪比对方大了一轮(或者正是因为大了一轮更有涵养)大概转过头来还会对年轻的朋友说谢谢吧。

薛一瓢大大就一甩袖子,回以一声傲娇的:“哼!”

——

大半夜的提起了感觉有点可爱,没忍住,整理了一下记录下来。有兴趣的话可以翻翻两位各自的百度百科,资料已经非常齐全了——基本这里的下划线内容都出自那里(除袁枚先生的那部分)。


评论(5)
热度(10)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人山坟打 | Powered by LOFTER